打造鹰城地域特色农业品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融入农业强省建设,充分挖掘鹰城农业特色优势,推进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根据市政协2025年度协商计划安排,6月24日,市政协副主席马丽带领部分住平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委员,市直有关单位、部分民主党派市委会以及县(市、区)政协负责同志,围绕“打造鹰城地域特色农业品牌”开展专题协商活动。马丽一行先后到鲁山县五里岭酥梨种植基地、菇香情菌业有限公司等地,详细了解酥梨品牌培育、产销对接及食用菌菌种研发、产业链延伸等情况,并召开专题协商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对地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高度重视,把打造地域特色农业品牌作为重要工作安排部署,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平政〔2023〕7号)文件,对标准化基地建设鹰城名优品牌、富硒品牌创建每年都给予扶持和奖励。我市聚焦硒麦、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市政府明确了“汝州生猪”“舞钢鸽业”“宝丰奶业”“郏县红牛”“鲁山食用菌”“叶县富硒小麦”等主导产业,成功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7个,实现了县(市)全覆盖。截止目前我市有5家国家级、74家省级、137家市级龙头企业矩阵,全市合作社总数5994家,国家级示范社32家,省级示范社83家,市级示范社123家,家庭农场13143家。我市进入河南省知名品牌目录94个,区域公用品牌12个,企业品牌18个,农产品品牌64个。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141个;有机农产品8个;名特优新农产品90个;豫农优品农产品36个;三品一标示范基地8个,有机生产资料2个,绿色生产资料1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我市名特优新产品位列全省第二,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存在问题
(一)品牌意识需进一步增强,营销理念亟需转变。多数农户及企业对品牌价值认知不足,重生产轻品牌,缺乏“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整合思维,导致特色农产品如郏县红牛、汝州粉皮等虽品质优良,却因无统一标识、包装简陋,难以形成市场辨识度。在营销层面,仍依赖传统批发、线下摆摊,对电商直播、社群营销等新模式应用不足,且缺乏系统的市场调研与渠道拓展,难以精准对接消费需求。这种现状制约了特色农业的附加值提升与可持续发展。如“鲁山县猕猴桃”多数农户仍依赖传统批发市场收购,鲜少运用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模式,品牌溢价能力被低估。
(二)产业规模偏小,品牌竞争力偏弱。我市农业产业总体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农业企业和知名品牌。一些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分散,标准化程度低,质量不稳定,难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如“郏县红牛”作为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规模有限,深加工能力不足,品牌效应还未得到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仍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舞钢鹁鸽”、“鲁山蓝莓”、“叶县韭菜”、“大年沟血桃”等平顶山品牌与五常大米、赣南脐橙等全国知名品牌相比,有不小差距,缺乏广泛的市场认知度和品牌忠诚度。
(三)品牌内涵挖掘不够,创新能力不足。我市一些地域特色农业品牌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缺乏对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元素的融入,难以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平顶山品牌在网络营销、品牌故事传播等方面存在短板,导致品牌曝光度不够。我市从事农业品牌建设的专业人才短缺,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导致品牌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缺乏创新思维和有效手段。如:现有韭菜研究团队面临新老交替的严峻挑战。老一辈专家临近退休,而中坚力量中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储备不足,限制了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开展。
三、意见建议
(一)科学规划布局,做强优势特色品牌产业。在“十五五”规划中围绕区域优势主导品种和产业,制定地域特色农业品牌发展规划。扎实实施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深化与高校的战略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聚焦“一群九链”,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打造富硒小麦、食用菌、生猪、红牛等特色产业链,推动特色产业错位发展、扩产增效。充分发挥我市地域特色丰富的优势,根据不同地方的气候、土壤等特点布局产业发展,在有条件的区域引导产业集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补足农产品深加工短板,延伸产业链条,突出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科学统筹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布局,提升产业协同效应。要有产业标准的领先权和制定权,制定严格规范,涵盖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确保产品品质稳定、安全可靠。打造具有辨识度和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品牌,推动产业从“有特色”向“强品牌”升级。
(二)提升品牌建设意识,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持续加强品牌化建设,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宣传品牌建设理念,给企业和农户系统化培训品牌建设相关知识,抓住典型案例,重点宣传品牌建设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指导他们跳出“重产量轻品牌”的思维。配合“三品一标”和绿色认证等政策,提高生产经营者品牌注册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我市已有的“舞钢勃鸽”、“郏县红牛”、“鲁山酥梨”等区域公用品牌,辐射带动其他农产品品牌,形成“连县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实现“政府主导”和“企业主营”双轮驱动,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产业平台、产业协会的作用,扶优培强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和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
(三)深耕特色铸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锚定平顶山资源与创新双驱动。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强化标准化生产与质量追溯,以品质筑基。突出科技创新,联合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学院和农科院,攻关品种改良、智慧种养技术。推广物联网监测等数字手段,提升生产效能。充分发挥数字产业园作用,培育既懂技术又善经营的“新农人”,引进品牌策划、电商运营等专业人才,破解发展瓶颈,数字赋能品牌建设。深挖“鹰城”文化,统一区域品牌形象,例如,鲁山张良姜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围绕张良与姜的传说,开发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提升品牌的文化附加值。借力直播电商、农旅融合拓市场。推动“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协同,让特色农品凭科技增质、靠人才增效,跃升为市场竞争力标杆。
(四)加大政策支持,强化动态监督管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采用贴息贷款、信用担保等方式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缓解资金周转压力。建立农业企业融资平台,加强科技型农业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帮助龙头企业有效盘活资产、资源,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对品牌辐射效应好、就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予以财政补贴。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的龙头企业的支持和补贴。构建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追。建立严格的品牌准入与退出机制,制定明确的品牌使用标准,定期抽检产品质量,对不达标的产品责令整改,仍不合格则取消品牌使用资格,以此维护品牌的含金量和市场口碑。加大对仿冒伪造品牌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市场监管,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