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平顶山市政协官方网站!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发言摘登

推进非遗传承保护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根据市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安排,市政协于6月份,围绕“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开展了协商式民主监督活动。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基本了解我市非遗传承保护发展情况,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方法路径,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创建了全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制定了全省第一部非遗保护法规——《平顶山市汝瓷文化保护条例》,近5年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名,均为全省第一,新增省级非遗项目23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8名,均为全省第二;新增省级传习所和展示馆8家,位列全省第一。市文广旅局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并于去年年底在文旅部表彰大会上作交流发言。

(一)内容丰富,分布广泛。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7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0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5个、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02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23个、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074人。省级非遗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传承基地、研究基地20余家,涵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等十多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非遗保护体系。

(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我市非遗源远流长、灿若星辰,宝丰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经久不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也是非遗活态传承的一个样板;汝窑为“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其独具梦幻般的天青之色,是中国陶瓷史的一个高峰;郏县大铜器是打击乐中最大气、最响亮和种类最多的打击乐种,是铜器乐中一颗璀璨明珠。还有汝州宋氏中医外科疗法、宝丰酒传统酿造技艺、宝丰魔术、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鲁山花瓷烧制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闻名遐迩、充满魅力,都是我市非遗保护成果的靓丽名片。

(三)挖掘保护,传承发展。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共普查到非遗线索9万余条,调查立项9869个,编纂成《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实施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三大抢救工程,共收集传统剧目39部、曲牌9部、实物136件,复排传统剧目26部。大力开展生产性保护,全市700多项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占比超过60%,培育了陶瓷、酿酒、铸铁锅等一批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

(四)宣传推介,出圈出彩。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拓宽非遗产品推介、展示、销售渠道,在上海举办陶瓷生肖展,在北京举办“《红楼梦》中最美汝瓷展”“寻找《红楼梦》中最美汝瓷大赛”。连续举办中国(平顶山)官窑瓷器烧制技艺大赛暨中国汝窑“礼赞鹰城”全国陶瓷创意设计大赛。举办平顶山市非遗新青年评选及作品展,吸引500多名青年才俊参与。组织传承人走出家门,在法国、韩国等地举办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2024年奥运会期间“鹰城捶丸亮相法国巴黎”。打造“鹰城往事”线下、“非遗里的鹰城”线上宣传品牌,在新媒体平台推送非遗视频6000多条,播放量9000多万次,100多个非遗项目亮相400多个直播间,提升了我市非遗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存在问题

(一)重视程度尚需提高。一些地方和部门对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需要持续投入且短期内难以见效的基础性工作,没有把非遗传承保护上升到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助力文化自强的应有高度。同时,社会公众也存在对非遗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

(二)永续传承面临风险。技艺高、懂专业、善经营的国家级传承人屈指可数,且老龄化趋势明显;年轻的专业策展、社教、营销、数字化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研究生学历的仅占1.9%。非遗传承主要靠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口传心授,方式单一,许多年轻人缺乏兴趣,导致一些非遗项目面临失传危险,67%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缺乏传承意愿”。非遗产品营收状况不佳,多数传承人年均收入低于3万元。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少非遗项目创新传承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展示平台和时尚精品,受众群体越来越小,生存空间逐渐萎缩。

(三)保护体系不够健全。非遗保护工作涉及普查、记录、整理、研究、传承、展示等诸多环节,需要足够资金作保障,而目前我市财政拨款有限、社会资本参与不足,难以满足工作需求。52%的受访者认为“资金短缺是制约非遗项目发展的核心问题”。非遗保护涉及文旅、市场监管、监察等多个部门,职能交叉,尚未形成保护合力,仿制、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也时有发生。

(四)交流融合不够紧密。非遗主要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生产经营、传承保护、市场营销、外出展览大多是家族式、作坊式、分散式、自发式的模式,一些“绝技”“绝活”还秘不外传,自拉自唱,体内循环,较为封闭,交流互动尚显不足。70%的受访传承人表示,仅在有活动时才会交流,11.8%的受访者坦言,他们与同行之间基本无往来,各自独立发展。还有一些非遗文化内涵发掘不深、市场竞争力不强,与当代群众的生产生活、消费观念、审美追求,以及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现代科技等融合不深,没有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和追捧,没有很好地做到普惠共享。

三、意见建议

(一)抓住机遇,提高认识。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抓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机遇,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深化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对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认识,深化做好非遗工作对于推动文化繁兴盛具有不可或缺重要地位的认识,广泛凝聚智慧力量,把我市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独特表现形式、鲜明地方特色的非遗名片擦得更亮,更好助推河南文旅强省、世界文化旅游胜地建设。

(二)完善机制,强化保障。我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点多、面广、线长、任务重,确保永续健康发展,需要健全完善六项机制:一是统筹协调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通过明确职责、长远规划、点面结合,形成合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二是分级保护机制。市、县、乡村逐级建立非遗保护名录,明确权责,对濒临失传的、正在流行的各类非遗形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收集、建档,形成资料库,逐个逐项研究,分层分类施策,有计划、有步骤地保护和抢救。同时,加大对非遗保护政策、法规、条例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对仿制、造假、侵权行为予以严惩。三是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总量随着经济增长逐年有所增加;鼓励非遗场馆通过文创开发、特色服务、场地租赁等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探索传承人技艺成果转化奖补政策,对有重要贡献的传承人予以奖励,提高社会地位。四是人才培养机制。依托我市大中专院校、职业院校,开设特色专业或选修课程,培养兼具技艺与文化素养的青年人才。定期组织传承人赴先进地区、研学机构,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实施“全职聘任+柔性引进”计划,吸引高端人才加入,提升我市非遗研发、创新、运营水平。五是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搭建交流互鉴、开放合作平台,引导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文博会、展销会、学术交流会,帮助他们实现传承技能和市场价值双提升。六是意见反馈机制。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及时了解群众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意见建议,确保非遗保护传承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真正实现人民创造、人民传承、人民共享。

(三)顺时合势,守正创新。针对非遗在代际传承中呈现的活态性、流变性和创新性等特征,深入挖掘时代内涵,坚持在守正创新中保护传承,推进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与生产体系。鼓励跨界创新、古今融合,培育非遗品牌IP,开发符合当下审美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让传统技艺与当代设计碰撞出新的火花。把非遗嵌入地域文化生态链,通过“非遗+”科普、研学、旅游等方式,充分释放其内生活力。持续开展“非遗入校园”“非遗进城区”“非遗助乡村”等活动,使非遗与现代生产生活、人文精神深度融合,以独特的魅力开启新的文化空间,涵养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

(四)科技赋能,扩大影响。学习借鉴《非遗里的中国》的经验做法,把科技赋能作为非遗传承保护的有效途径,力求效益最大化。比如,运用3D扫描、AI修复等数字化技术,建立非遗永久档案,保存濒危技艺;运用VR、AR和短视频,打破时空限制,让非遗触达更广泛的受众;运用区块链技术,提高安全便捷的存储传输环境,确保非遗数字化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运用3D打印技术,精准复制非遗作品、简化制作流程、实现个性化定制;运用数字藏品、智慧旅游,拓宽非遗传播渠道和市场占有率。通过把非遗插上科技翅膀,努力让我市的非遗飞得更高、传得更远、叫得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