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平顶山市政协官方网站!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发言摘登

实施中小学校园安全防范提升工程

根据市政协2025年度协商计划安排,6月13日,市政协副主席袁银亮带领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市直有关单位、部分民主党派市委会以及县(市、区)政协负责同志,围绕我市“实施中小学校园安全防范提升工程”开展协商式民主监督活动。袁银亮一行先后深入到市实验高中、市十四中、新华区光明路小学、湛河区实验小学、曹镇中学,通过现场问询、互动交流,详细了解学校在安防设施配备、日常管理、食品安全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国家、省委安全稳定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和矛盾风险化解工作,全面提升校园安全防范能力。

(一)高位部署,夯实举措推动全面发力。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三管三必须”“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持续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和矛盾风险化解工作,严防极端事件发生。市教体局党组定期会商研究安全生产工作,对关键时间节点和重大问题及时专题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成立全市教体系统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将安全生产纳入整体工作部署,及时开展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督促所属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及时消除隐患。市公安局成立工作专班,抽调警力组建专项行动办公室,在全市范围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共检查学校11232家次,发现隐患5099处,下发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2631份,切实将隐患防控在源头、消除在萌芽。市消防救援支队提请市政府就学校消防安全工作进行专题部署,特别是南阳方城英才学校火灾发生之后,配合市级层面12个督导检查组,深入各县(市、区),对寄宿制学校在内的人员密集场所开展交叉检查,及时移交问题线索,下发督办通知督促整改。

(二)聚焦目标,协同联动确保整治成效。一是完成“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工作。从去年12月至今年5月,安排全市学校全面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持续加强校园安保工作,强化校园周边治理,全面梳理矛盾风险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整改提升。二是开展“带险经营”专项整治工作。制定《平顶山市经营性自建房“带险经营”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全面统计教体系统房屋建筑“带险经营”专项整治隐患排查情况,对所有房屋建筑进行全面排查,彻底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开展防汛备汛专项整治活动。根据省教育厅、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防汛备汛专项整治活动,要求全市学校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统计上报防汛隐患排查整治清单,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安全渡过汛期。

(三)突出重点,全力维护全市校园安全稳定。一是升级智慧烟感监测系统。组织教体系统对重点区域的烟感报警设施进行排查,摸清市直学校共需安装可联网烟感探头15885个,实施学校、教体局、消防救援中心终端互联,确保火情第一时间预警处置。二是推进视频资源整合。加强全市学校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化联网建设,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学校2407所,其中建立视频监控平台学校1701所,占比71.1%;接入县级平台545所,占比23%,为深入推进平安鹰城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做好校车安全监管工作。对全市教体系统729辆校车的具体情况进行摸排,发现逾期未检验60辆、逾期未报废18辆、违法未处理5辆,校车标牌未办理或超过有效期141辆。督促各级教育部门做好校车使用许可申请的受理、分送、审查和上报工作,组织学校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和校车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导督促学校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校车安全管理责任。四是加强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去年,市政府分7批组织对各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及2856所中小学校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今年初又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中小学校隐患排查工作,有效提升了学校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二、存在问题

一是安全设施配备参差不齐。部分学校的安防设施陈旧老化,如监控摄像头分辨率低、覆盖范围有限,存在监控盲区;一键报警系统故障频发,不能及时与公安部门联动;消防器材配备不足或过期未更换,关键时刻无法正常使用。

二是校园周边环境复杂。学校周边存在众多小商店、小餐馆、网吧等场所,这些场所人员流动大、成分复杂。部分商家为追求经济利益,向学生出售“三无”食品、低俗出版物等,危害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时,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混乱,上下学高峰期接送学生的车辆乱停乱放,导致交通拥堵,增加了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三是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一些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管理漏洞。例如,对校园安全隐患排查不彻底,未能及时发现并整改问题;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高;在校园欺凌、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面,缺乏完善的应急预案和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事件发生后不能迅速、妥善处理。“护学岗”工作机制不健全,截止目前,市级未制定统一的“护学岗”工作规范,除公安机关外,“护学岗”工作社会参与度不高。且公安机关因受警力不足加之其他任务繁重等因素影响,“护学岗”工作仅靠公安机关参与难以长期保持形成有效防护。

四是家校社协同不足。校园安全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但目前三方之间的协同合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家庭方面,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重视不够,缺乏与学校的有效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安全情况;社会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对校园安全的监管力度不够,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校园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安全设施建设与维护。一是设立校园安全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校安全设施的更新换代和维护保养。根据学校规模和实际需求,合理配置监控摄像头、一键报警系统、门禁系统、消防器材等安防设备,确保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同时,鼓励学校通过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方式筹集资金,改善校园安全设施条件。二是指导学校建立健全安全设施维护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设施的日常维护和检查,定期对设施进行检测和维修,确保设施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对于出现故障的设施,要及时报修,尽快修复,避免因设施故障影响校园安全。三是高标准建设智慧烟感系统,落实市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纪要精神,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实施智慧烟感报警联动工程,全流程科学规划,精准配置设备,搭建智能化监控平台,强化系统集成与数据互通,建立好智慧烟感系统运维制度和运维台帐,加强人员培训,确保资金与技术保障。

(二)持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一是建立由教育、公安、市场监管、城管、文化等部门组成的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校园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加强对校园周边各类场所的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中小学校门外两百米范围对三无小食品,玩具,文具以及一些低俗网红绘本的查禁。二是公安交管部门要在学校周边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减速带,合理规划停车位,加强对上下学高峰期交通秩序的疏导和管理。学校可以实行错时放学制度,缓解交通拥堵。同时,倡导绿色出行,鼓励学生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学。

(三)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机制。一是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将安全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建立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实行闭环管理,确保隐患及时消除。二是丰富安全教育内容和形式,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应急演练、安全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定期邀请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增强安全教育的专业性和实效性。三是制定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使师生熟悉应急处置程序,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四是制定平顶山市“护学岗”工作规范。根据实际情况,差异化分级分类设置“护学岗”,学校规模较大、位于城区主干道或周边治安交通状况复杂的由公安机关协助学校参与,学校规模次之、位于次干道的学校由街道办、城管执法、巡防队员等其他政府职能部门或人员协助学校参与,学校规模较小、位于小区内部或偏远农村的由社区工作人员、村干部或民兵等人员参与,公安机关“定期指导+远程巡查值守”,真正建立以“警力精准投放、保安专业提质、技防智慧升级、政策刚性保障”的安全工作机制,实现“护学岗”从有形覆盖到有效守护的转型。

(四)进一步强化家校社协同合作。一是学校要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长微信群、家访等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安全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共同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组织家长参与学校安全管理,成立家长志愿者队伍,协助学校维护校园周边秩序和学生上下学安全。二是政府要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校园安全工作,鼓励他们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安全隐患排查、心理辅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加强对校园安全工作的社会监督,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对群众反映的校园安全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处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校园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