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平顶山市政协官方网站!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发言摘登

现代水网建设暨冬春水利岁修工作

根据市委、市政府近期重点工作和市政协年度视察计划安排,市政协主席黄庚倜带队围绕“现代水网建设暨冬春水利岁修工作”开展常委视察,5月28日,视察团到新华区、卫东区、叶县、鲁山县,实地察看新建祥云河西线、湛河幸福河湖、沙河综合治理、昭平台水库扩容、白龟山水库除险加固等现代水网工程项目建设暨冬春水利岁修工作情况,视察团成员对我市水利工作取得的成绩倍感振奋,并对相关工作协商交流,提出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设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兴水的重要论述和对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抢抓水利建设“黄金期”,抓好冬春水利修缮,无论是水网建设、幸福河湖建设还是河湖防汛能力、保障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一)现代水网建设推进情况

1.机制创新,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网先导区建设,市委书记、市长深入一线调研,亲自谋划水网顶层设计,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水网打造山水鹰城的实施意见》;印发了《现代水网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先后组织召开全市现代水网建设动员会、座谈交流会、工作推进会等,谋划推动现代水网建设,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市县全面建立了联席会议、牵头领办、调度会商、信息报告、考核奖惩等推进机制,保障水网先导区建设顺利推进。

2.谋篇布局,整体推进。《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发布后,我市编制完成了现代水网规划,系统谋划了“三水互济、多库联动、南水北引、西水东调”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全面构建了“九横三纵、一网贯通”市级水网主框架;坚持市县“一张网”,整体规划布局,县级水网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获得批复,打造城乡一体、融合贯通的水网体系;同时,细化完善项目储备,明确时间表、画出路线图,形成了“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良好格局。

3.项目为王,成效明显。全市谋划实施水网先导区项目113个,总投资约307亿元,先导区建设期间计划完成投资19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50亿元。水网主框架“九横三纵”中的“七横二纵”已基本完备,一批水网骨干工程正加快实施,昭平台水库扩容、沙河综合治理、新建祥云河、南水北调中线防洪影响处理等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部分工程已显现良好成效);郏县老虎洞、舞钢市田岗中型水库及5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等一批水网结点工程正在加快建设;郏县、鲁山县水系连通等一批农村末级水系工程已初显成效。

4.两手发力,资金保障。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融资体系。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支持,2023年以来落实财政资金25.1亿元;二是抢抓2023年增发万亿国债机遇,争取项目35个,总投资158亿元,下达国债资金39.8亿元;同时,积极申报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计划下达资金8亿元;三是谋划包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争取资金12.7亿元;四是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通过企业投资、银行贷款等方式落实资金约20亿元,为水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二)冬春水利岁修工作情况

1.推动引水入村入田片区化。创新实施“水网+”行动,将现代水网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美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着力打造郏县恒压灌区、宝丰县龙兴寺灌区等5个万亩以上“引水入田”示范片区,叶县田庄乡等7个“引水入村”示范片区,促进水网循环更加畅通,综合效益日益凸显。

2.推动现代化灌区改造升级。立足水利基础条件,大力推进陆浑灌区东二干、龙兴寺灌区等6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建设,结合农村沟渠连通整治,整治各类沟渠5359公里,持续提升灌区输排水能力,今年计划新增改善灌溉面积52万亩,占耕地灌溉面积的15%。

3.推动水资源优化配置。坚持“扩用地表水、减用地下水”,将水利灌溉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前置条件,科学调用各类水资源,全力推进祥云河西线引水、燕山水库引水等引调水项目,结合已建引调水工程及大中型水库,建设水资源高效配置网,实现长江水、黄河水、本地水“三水互济”,有效破解水资源“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空间分布不均问题,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水资源保障。

二、存在问题

(一)防洪保安体系不完善,水旱灾害仍是最大风险。洪水拦蓄能力不足,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尚未健全,昭平台水库扩容,白龟山、老虎洞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尚未完成,灰河、瀼河等主要河道无控制性工程。沙河、北汝河还没有实现全部达标治理,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山洪灾害时有发生。部分城镇防洪不达标,排水沟道、管网不完善,城乡低洼易涝区涝灾多发。

(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平顶山水资源分布空间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近70%。5个大型水库水资源未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分配水量指标消纳率不足8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63,城镇再生水利用率不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较低。

(三)河湖生态问题复杂,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任务艰巨。我市工矿企业多,入河排污不达标现象依然存在,农村黑臭水体尚未全面消除,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水系连通不足,与水美乡村、和美乡村建设要求尚有差距;地表水利用不充分,部分县(市、区)存在地下水超采问题;境内仍有173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

(四)农业农村涉水问题多样,“最后一公里”问题急需解决。农村末级灌排渠系还不完善,部分骨干渠系急需改造修复,配套渠系淤积、损毁问题突出,部分非高标准农田存在旱不能浇的严重现实,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急需解决;城乡饮用水地表化率仅为71%,城乡供水水源地表化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五)水网管理体系不完善,现代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现代水网管理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水网管理制度体系、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数字孪生水网建设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与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意见建议

(一)高标准筹划“十五五规划”。一是高标准谋划我市“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提前统筹调查全市水系环境与建设情况,做好涉及现代水网建设在流域防洪、水网体系、水资源保护开发、农田水利、幸福河湖等方面资料的收集与统计,为“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高质量制定奠定扎实基础。二是强化省、市、县三级水网规划的衔接。市级水网规划要做好和省、国家相关规划的衔接,吸纳“四水同治”、“海绵城市”先进建设经验,在做好未来五年规划时,留足今后水网生态建设战略空间,高标准布局独居特色、美丽宜居的新城区白龟湖周边生态水系,打造“北方江南水乡”。

(二)建立“水网建设推进机制”。一是研究建立由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省属以上水库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市级水网协同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黄河委、淮河委及周边地市的沟通协作和信息共享,协调推动流域防洪减灾、跨区域水资源调配、跨界河水生态保护修复等超越市级行政区的水网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等工作。二是统筹发改、财政、水利、交通、环保、文旅等部门,探索水网协同建设新模式,同时加强水网建设机制法治管理,同步跟踪、监督项目进程和质量,确保水网工程的良性运行和规范管理。三是鼓励郏县、叶县、宝丰、鲁山等地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推动水网建设任务加快落地实施。

(三)创新“投融建运管维机制”。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原则,健全多元化水利建设投融资体系,保障水利建设资金、建设、管理、运营、维护需求,构建上下一体贯通的现代水网建设管理新模式,积极推行投融建管运一体化,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国债,推进水网工程融资需求和信贷资源精准对接,完善跨行政区水利建设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引入中央企业、大型民企等战略投资,探索跨流域、跨区域重大水利工程银企合作新模式。对跨地区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探索创新一体化投融资机制。

(四)打造“全国、全省五个示范”。一是打造北方缺水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示范。加快推进燕山水库引水等南水北引工程,前坪水库北干管和南干渠、祥云河西线等西水东调工程,结合已建工程及大中型水库,实现长江、黄河、本地 “三水互济”,破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二是打造城乡供水一体化示范样板。探索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网、工程网“双网”建设,县(市、区)全部引入专业供水公司参与工程运营和管理,建成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网、工程网,通过“双网”建设,实现“五同”目标,以水为媒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打造水利工程投融建运管示范。以全域水价改革为牵引,融合灌区和高标准农田项目,引入央企等社会资本,重点实施引水入田、引水入村片区建设,关注非高标准农田灌溉问题,解决农村水网“最后一公里”问题,探索投建运管一体化模式。四是打造现代水网融合发展示范。推进“水网+”行动,大力实施引调水、水系连通工程,融合工业产业、城市更新、现代农业、乡村振新、文化旅游等产业项目建设,实施引水入城、入园、入企、入田、入村、入塘,实现外引内连、河渠交织、城乡一体、循环高效的水网格局,激活经济水网,赋能转型发展。五是打造智慧水利数字孪生水网示范。在建设完成全市水利一张图、水旱灾害防御、河湖管理等专题系统基础上开展智慧水利及数字孪生体系建设,以昭平台水库数字孪生工程为试点,积极探索开展数字孪生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