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银发经济发展潜力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重要指示,深入落实省、市“两会”精神,推动我市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市政协年度协商计划,5月份市政协副主席史长现带队,组织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卫东区、新华区、叶县,围绕“释放银发经济发展潜力”开展专题视察活动。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全面情况,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平顶山市深入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统筹推进银发经济发展各项工作,加快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截至2024年底,平顶山市60岁及以上人口106.6万人、占比21.8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76.1万人、占比15.6%。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提升,银发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涵盖养老服务、老年健康、老年教育、老年娱乐、老年旅游等多个领域。
(一)政策规划与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编制《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平顶山市“十四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规划》等,明确了养老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及举措。同时,编制《平顶山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细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提出到2025年养老服务床位数、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覆盖等具体目标。制定《平顶山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关于深化医养结合促进健康养老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提出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提升医养结合服务品质等5大类24项具体任务,完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为未来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养老服务设施与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十四五”以来,全市8个养老项目争取到中央资金支持,总投资3.3亿元,18个养老项目发行专项债资金8.1亿元。加快乡镇敬老院转型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8家乡镇敬老院转型,转型后建筑面积、活动室面积、养老床位等均有显著增加,计划2025年底实现53家转型,覆盖率达60%。协同推动农村幸福院建设,2024年新建60家,2025年计划新建50家,已建成9家。在老年助餐服务方面,全市近300家餐饮单位参与老年助餐服务。2024年新建老年助餐场所445个,2025年计划新建200个,已建成50个。
(三)文旅康养与银发旅游逐步兴起。积极发展文旅领域银发经济,打造康养度假产品。尧山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汝州市温泉省级旅游度假区等康养目的地以其丰富的温泉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众多老年游客前来度假养生,形成了集旅游观光、康体疗养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鲁山县、舞钢市等地的民宿集群,如鲁山县尧山镇上坪村民宿集群、舞钢市一鸣书居半山溪民宿等,依托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为银发游客提供多样化住宿选择和体验。在银发旅游专线方面,平顶山市旅行社推出多列银发旅游专列,包括开往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赏花线路。专列采取公铁无缝接驳、适老化改造等措施,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和适老设施,满足老年人“快旅慢游”需求。
(四)医养结合与老年健康服务成效显著。大力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全市挂牌老年医院2家、康复医院3家、医养结合机构14家,安宁疗护试点机构8家。积极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全市26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成为“河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达85.7%,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便利。同时,加强老年健康管理,2023年底,全市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数634883人,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6.13%,中医药健康管理率79.91%。全市医养结合、老年医学科、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等为老健康服务床位达3575张。2024年,全市医养结合机构14家,总床位3642张,其中医疗床位1697张、护理型床位1945张,在院老人1381人。
(五)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转型升级。通过实施“订单式”技能培训、完善评价体系、以赛促训等方式,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2022年以来开展养老服务技能培训6.0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4.28万人。指导技工院校增设养老照护专业,支持校企合作,如河南巧媳妇智慧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全市街道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能力提升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选择专业机构为老年人及家庭提供技能培训、帮学助学、文化娱乐、巡访关爱4类服务。共开展照护技能培训活动1739场、帮学助学活动1271场、文化娱乐活动1010场、巡访关爱7080人次。
二、存在问题
(一)服务设施与项目建设问题。部分养老项目建设进度缓慢,影响了养老服务供给效率。已投用项目存在运营水平不高的现象,整体入住率较低,部分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不足 50%,存在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社区养老服务站点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日间照料和简单的文化娱乐活动,对于老年人的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专业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幸福院、老年助餐场所等设施在运营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仍需提升,部分农村幸福院面临资金筹集、运营模式可持续性等问题。
(二)产品供给与产业发展问题。适老产品供给质效不足,智能化、专业化产品研发滞后,无法满足老年人对于实时健康监测、数据分析、远程提醒等多样化需求。尤其在智慧养老产品、康复辅具等方面发展不足。文旅领域产品类型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旅游观光、康养度假。老年研学等新兴产品开发不足,营销推广力度不够,难以吸引更多老年游客。
(三)社会资本参与和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社会资本参与活力不足,养老产业市场主体培育不足,面临回报周期长、收益预期低等瓶颈。由于政策支持力度、市场环境等因素,社会资本对养老产业投资积极性不高。同时,专业服务人才短缺问题仍然存在,医养结合、养老护理等领域缺乏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影响服务质量。
(四)要素保障与政策支持问题。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尚未启动,部分社区因场地、资金限制难以按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民政部门参与竣工联合验收机制有待完善。养老服务机构减税降费优惠政策申请手续有待进一步简化,水电气热享受居民价格政策宣传不到位、执行标准不明确。建设、运营补贴等各类奖补政策执行中存在申报条件不符、材料不规范等问题,财政资金拨付及时性、使用方向准确性有待加强。
三、工作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与政策支持。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建立银发经济发展工作专班,定期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强规划统筹,将银发经济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尽快编制《平顶山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财政、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对养老服务机构、适老产品研发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用地优先保障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银发经济项目。借鉴其他地区经验,建立健全银发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适老产品研发、文旅康养项目开发等。
(二)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营提升。支持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养中心、市第六人民医院健康养护院等项目建设,打造以老年照护、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康养综合体。依托市老年活动中心,打造集学习、活动、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档次、现代化的综合性活动场所。对于已投用的养老项目,引入专业化、连锁化运营机构,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在老年助餐服务方面,进一步整合资源,结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合理布局老年助餐网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助餐服务,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同时加强对助餐服务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
(三)推动适老产品创新与文旅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加大适老产品研发投入,鼓励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智能化、专业化适老产品,如智慧健康监测设备、康复辅具、适老智能家居等。建立适老产品展示和销售平台,促进产品推广和应用。在文旅领域,深化“养生+旅游”模式,开发多样化的康养度假产品,依托尧山、二郎山、画眉谷、灯台架等生态资源,利用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湿地资源,融合曲艺、陶瓷、酿酒、书法、酒窖、魔术、知青等文化资源,推出一批老年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围绕主城区平顶山博物馆、白龟湖、香山风景区,郏县三苏园、姚庄、知青园,叶县县衙、盐业博物馆、桐树庄,鲁山县尧山福泉、中原大佛,汝州市怪坡、风穴寺、青瓷博物馆,宝丰县龙王沟、马街书会,舞钢市石漫滩水库、祥龙谷等旅游资源,打造康养旅游精品线路。
(四)加强医养结合与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打通医疗与养老服务之间的壁垒,建立医疗与养老机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老年人健康档案、医疗诊断、护理记录等信息的互联互通。加强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加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平顶山学院、平顶山技师学院、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各类院校设置养老服务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开展院校与养老服务机构定向委培试点。健全养老服务行业薪酬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出台养老服务行业入职补贴、岗位补贴等人才激励政策,按规定落实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补贴等政策,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
(五)优化营商环境与激发社会活力。纵深推进政务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完善“最多跑一次”服务,简化养老服务机构、适老产品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对银发经济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建立健全企业诉求响应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敬老月”等活动,引导电商平台、大型商超举办主题购物节,设计老年版专用界面,支持设立银发消费专区,鼓励子女线上下单、老人线下体验服务,激发老年消费潜力,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