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城市文化能级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协商专报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中共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助推市委十届五次、六次部署要求落实,根据市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安排,市政协于9月份,围绕“提升城市文化能级、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开展专题协商活动。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基本了解我市文旅融合发展情况,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省委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组建工作专班,深入实施文旅融合工程,推动文旅产业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今年1—7月份,全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6.83亿元,同比增长21.2%。
(一)文旅融合项目扎实推进。2023年以来,共谋划实施康养度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乡村旅游等重点项目430个,计划总投资额1209.39亿元,在建项目129个,完工项目104个,完成投资238.17亿元,2个项目入选全省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典型案例。
(二)文旅产业发展优势凸显。紧盯文旅产业发展趋势、市场消费需求,以示范创建为抓手,推动全市新增A级旅游景区41家,总数上升至67家,位居全省第一;新增国家甲级旅游民宿、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等文旅品牌130余个,总数上升至206个,位居全省前列。实施“礼赞鹰城”系列文创产品研发工程,推出特色文创潮玩3800余款。在2023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全省获奖4件,我市占3件。
(三)文旅融合发展成效较好。统筹推动文旅+科技、文旅+农业、文旅+交通等跨界融合,形成了“春赏花、夏戏水、秋观叶、冬滑雪+四季沐温泉”产品体系,打造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等乡村康养品牌150余个,获省级乡村振兴支持资金1.44亿元。
(四)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积极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累计建成图书馆和文化馆391个、博物馆(纪念馆)14个、乡村文化合作社521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62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2947个,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社区、行政村。2020年、2021年在省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年均举办文化下乡活动3万余场次,“乡村村晚”连续3年入选央视全国展播,“文化大叔”志愿服务项目获2022年全省大赛金奖,《驻村书记》《槐花湾》《尧山情》《珠帘绣》《火种》等获国家级文化艺术类奖项。
(五)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2023年,争取到中央、省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资金2.49亿元,全省第一;争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资金4598万元,全省第三;争取上级非遗保护资金1505.8万元,全省第二;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总数上升为31处,全省第三。“平顶山市汝瓷保护传承与创新”案例通过文旅部初审。
二、问题短板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升。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文旅融合发展认识不够,认为旅游不外乎游山玩水,文旅产业所占比重小、效益低,投资回收期长,对文旅发展重视支持不够。
(二)方式方法需要改进。在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新型业态上下劲不够,缺乏有力的市场开拓,大多数A级景区仍靠原生性旅游资源形成的“门票经济”。
(三)文创产品不够丰富。观光产品多、度假产品少,大众化同质化产品多、个性化品牌化产品少。
(四)市场主体发展缓慢。小、弱、散较为普遍,缺少知名度高、吸纳力强的龙头景区,缺少实力雄厚、影响力大的知名品牌。
(五)体制机制活力不足。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缺乏开发、运营水平较高的平台公司,存在“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管理”问题。
三、意见建议
(一)抓住三大机遇,站位高端推动。抓住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和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三个重大历史机遇,提升思想认识,广泛凝聚共识,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发展与安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资源要素融通,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平顶山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二)把准“三规”要求,优化文旅布局。牢牢把握文旅产业演进规律、国家旅游政策法规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深入发掘我市陶瓷文化、曲艺文化、三苏文化、根亲文化、衙署文化、书法文化、魔术文化、佛教文化、酿酒文化、岩盐文化、冶铁文化、楚长城文化、红色文化和知青文化在全国全省享有较高知名度,以及旅游单体资源全省第二的比较优势,统筹规划,精心设计,抓紧出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把丰富灿烂的优秀文化、星罗棋布的景区景点串景成珠,探索“农、文、旅、体、商、学、康”等全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把我市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转型发展胜势。
(三)整合“三老”资源,塑造文旅品牌。“老天爷”赋予的自然物景、“老祖宗”留下的人文物景、“老百姓”创造的社会物景,既是文旅融合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基本素材和宝贵资源,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需要拓展的广阔空间。坚持以“汝瓷之源、近悦远来”为全市文旅形象总品牌,从自然、人文、社会三个维度,全面排查梳理,形成我市完整的文旅资源汇编;从市、县、乡三个层级,突出“大而精”“小而美”,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带动性强的文旅业态,从增强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上,坚持项目带动,加大推介力度,构建龙头带动、重点支撑、优势互补、“三老”资源有机融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推动我市文旅融合发展出圈破圈、出新出彩。
(四)坚持“三化”并举,研发文创产品。坚持产业规范化,研究出台政策措施,重点培育一批紧跟潮流、吸引游客、促进消费的文旅产品。坚持市场标准化,对照国家旅游行业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我市旅游购物商店等级划分与评定、旅游休闲购物街区质量评定等地方标准,确保有创意、有特色的文创产品真正有市场、有前景。坚持产品品牌化,引导企业围绕设计创意、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构建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地域品牌多级体系,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为“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蓄势赋能、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