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氏祖传郎店琉璃玩具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06-28 浏览次数:


郎店琉璃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存郎店瓷窑遗址,就是唐宋元时期烧制玻璃器皿、烧制陶瓷、冶铁等的综合遗址,上面散存大量的烧制玻璃的坩锅残片以及大量用于烧制琉璃用的黑药。据专家考证,宋、金、元时期这里从事着广泛的琉璃业,琉璃嘀咚及其他琉璃制品的发展,是从康17年(公元1679年)开始,现在己有300余年的发展历史了。

图片 3当时有一个叫房道修的琉璃匠人,原籍山东淄博,其父亲弟兄三个,老大老二均无子嗣,争着让房道修过继。房道修一气之下,担着两个儿子房裴学、房裴宗流浪至郎店村落了户。自房道修始,积于今已传世九代。房道修在郎店村落户以后,便靠他祖传的技艺,在这里盘火升炉,开始制作琉璃玩具,使濒以失传的琉璃业在郎店发扬光大,名扬全国。

图片 2郎店琉璃制品与其它地方的工艺品不同,从垒炉灶、打罐子、烧原料,再到吹制玩具、割条编篓,都是手工制作。其琉璃制品的配料以玻璃为主,其他还有烧碱,当地特有的黑石头粉沫,如果配蓝、红、青色,还要配铜沫、火硝等。黄色的不用加铜,白色的连黑石头也不加。各种器皿的配料是根据其厚度和颜色来灵活掌握,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

图片 4琉璃器制品的制作,先是垒炉子。这种炉子,高约1.5米,宽2米,深约0.7米。火炉分炉座、炉堂两个部分。炉堂内置有用当地粘土打制的桶罐,当地人称其为“罐子”,用来装填琉璃原料。炉座高约0.8米,由两个炉坑、炉台等组成。炉堂内部呈“桶罐型”,上小下大。上有0.4米直径的圆型炉口,用来添煤捅火所用。炉口置一副由粘土拍成的炉托,用来掌握火候,控制火的大小。炉堂内置一直径约0.3米、高约0.4米的圆锥形泥罐,名为炉锅,又叫“罐子”,由当地特有的白色粘土材料配以其他耐火材料和成泥打制而成,用来装药化液。待火升着以后,再把罐子放进去用三根泥柱支撑好,把炉膛前用耐火粘土糊封,留下一个高约7寸、宽2寸的炉门,用来添料、取液、加温等。炉门糊好以后,将配制的药料用铁溜子送进炉锅,用锅盖盖严,再用土制的“档火”将炉门挡住,加炭火高温烧成稀糊状,最高温度需要达到1700°C左右,经高温将玻璃、烧碱、铜、铁等原料烧化成液,然后一点一点的将液体取出,用玻璃管吹出一件又一件的工艺制品。不用烟囱,不用温度计测量,也不用鼓风机吹风,完全靠工匠的经验和娴熟的技艺来掌握。

只需用肉眼观察火的明亮程度即可判定。待琉璃液化成后经过试验达到标准,再加火后开始制作琉璃器皿。

图片 5图片 6制作琉璃玩具的工具主要有四种:铁棍、药仗、剪子和玻璃管子。铁棍有长有短,有粗有细。长者用来捅火,短者用来调制炉子里的原料。药仗是一条长约1米、筷子粗细的钢筋,一端用粘土泥捏制成鸟头状的东西,主要用来取药(琉璃液)用。剪子是一种特制的无刃铁剪,主要用来辅助制作和截断器皿所用。琉璃管是用来取药吹制琉璃品用的,琉璃不对儿的制作过程,是先配料化液,再用药杖将琉璃浓液从炉罐中抽出,在炉门内粘在琉璃管口,取出后用手持平不停转动,使玻璃浓液不致落地,待药稍凉,就用吹气的方法,先将玻璃浓液吹出小泡,再低头将玻璃浓液拉出长把,然后在把的下面吹出葫芦,把葫芦往木板上一墩,葫芦即成算盘珠的形状。再在炉门口用火烧葫芦底,试吹几下以后,即可截断放进筐子后,就成了成品。

过去的数百年中,这些工艺制品的种类很多,也许有近百种。既有烟嘴、烟壶;也有水火蛋儿、彩水瓶。既有眼药瓶,也有酒杯、酒壶。而且还有取丝用的经圈、取丝攒一类。更为特殊的,是由著名的琉璃匠人制作的长号,给不少人家增添了喜庆气氛。

郎店琉璃玩具最为出名的就是琉璃不对儿。这种玩具在全国也只有郎店这个地方出产。山西尽管有类似的产品,却如葫芦一样,形状和声响都比郎店的琉璃不对儿差得很远。这种玩具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有的地方称其为“琉璃底儿动”,有的地方称其为“琉璃格玻儿”,有的地方称其为“琉璃棒棒”。由于它的上部是个琉璃管子,下部是个扁圆形的葫芦,用嘴吹吸,葫芦底轻微的上下活动,能发出滴冬滴冬清脆悦耳的声响。故而,不同地域,就有了不同的叫法。

郎店琉璃制品分季节性。琉璃不对儿一般在春节期间玩耍的人多,销量也大,人们就从入冬开始制作。春夏秋三季,则以制作取丝攒、经圈儿、水火蛋儿、二仙传道、烟嘴、酒具为主。

客商购买后,将琉璃不对儿装入很高很大的篓子里,而其他产品装入框子或者纸箱里。过去,交通不发达,只能靠肩挑,徒步行走。甚至到几百几千里远的地方去卖,也是如此。建国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交通的发展,人们摆脱了肩挑手提之苦,开始乘坐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运往全国各地去卖。

郎店琉璃玩具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然而他却一直是当地人的摇钱树、聚宝盆。乡民们和上一堆泥,用上半丁砖,垒个土炉子,坐进泥罐子,烧旺炭火,装进琉璃碎片,上不了仨钟头俩小时,琉璃化作稀水,三二人往炉前一站,抽出琉璃管,取出琉璃液,“嘀冬……嘀冬……”眨眼功夫便吹成了长把圆葫芦的琉璃嘀冬,一筐筐一篓篓地运往全国各地,换来一把一把的钞票。旧社会,谁家有琉璃工匠,谁家的日子就好过。建国后,琉璃匠人挣的工分多,也有资金补助。哪个生产队的炉子多,哪个生产队的社员分成就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民们可以自主经营,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郎店琉璃业得到空前发展。一个村子,就有上百盘的炉子。一入冬天,从南到北,到处是滴冬滴冬的声响。从制作琉璃玩具,到编篓卖框,全村此项收入就有好几十万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少先进的玩具慢慢取代了郎店的琉璃玩具。尤其是人们的致富门路多了,卖丝棉、卖绢花儿、卖雨搭、卖腰带,甚至收破烂、外出打工,其收入都比卖琉璃玩具丰厚。市场少了,制作琉璃玩具的人也就少了。不少工匠放弃了这种绝活,干起了其他的行当。

然而,郎店人并不甘心。他们认为,这种在全国独具一二的玩具,政府更应该作为一种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且呼吁有关部门加大投资力度,帮助他们尽快完成工艺上的创新和设备的改造,使祖先传留下来的郎店琉璃工艺发扬光大,以此来造福子孙,造福社会。

为弘扬民族民间优秀历史文化,切实保护这一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鲁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经过挖掘整理,将琉璃不对儿制作方法用文字、声像、图片资料整理、存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2010年正式被列入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在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学乾,石龙区北郎店人,鲁山政协退休干部